历史、机遇与精神
——在2016年暑期研讨会上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 章兢
同志们:
2016年暑期研讨会经过大会报告、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几个阶段,进入总结阶段。我们专门请了贵州大学郑强校长作报告,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和很多的启示。昨天下午,黄云清校长作了重要的主题报告。这次会议是学校从2014年以来连续召开的第三次暑期研讨会。2014年,我们听取了新任校长黄云清教授的治校报告;2015年,我们专门讨论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把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瞄准“双一流”建设,落实“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暑期研讨会的形式,把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很有必要,很有意义。这几次研讨会的主题都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以后也可以穿插安排研讨会专门总结我们的工作、剖析我们的问题。我们不要怕讨论,不要怕剖析问题,真理越辩越明,思路越争越清。
如何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如何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云清校长昨天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大家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我这里想从三个方面再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因为是务虚会,所以我不过多地谈具体的问题,而是想从办学理念与精神面貌方面谈些看法。因为有些观念、意识不转变过来,再好的规划和对策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的发言从历史、机遇和精神三个关键词展开。
一、研究湘大,尊重历史
这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的“不忘初心”,得出的一个体会。2013年我到湘潭大学任职后的第一次大会讲话,就讲到了湘大的办学优势——复校之初就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高起点办学,当时总结为“一、四、七”,即复校第一年(1974年)即被国务院确定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第四年(1978年)成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第七年(1981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今天我在这里再讲一遍,就是希望大家尊重学校办学历史,看重湘大办学地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是一个民族的无价之宝,没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是虚幻的文化,没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是浅薄的民族。昨天,郑强校长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同样,没有历史与文化的大学就不会是令人向往的大学。历史底蕴是大学最深层的内涵,办大学,就是办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当然,一所大学的历史有长有短,文化积累有厚有薄,但对于这种历史与文化的自觉性则是一所优秀大学的内在品质。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积累、传承湘大的历史与文化。这里讲传承,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在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潮中筑起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要反复讲?因为涉及当前的一些思想认识,有那么一些湘大人并不尊重学校历史,表现为否定我们过去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过去艰苦创业的精神,丢掉了这些优良的、宝贵的精神传统。不只是学生,不少教师也并不了解湘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甚至肆意批评学校过去的一切。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每个湘大人进入湘大后都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湘大的历史,了解湘大建校、复校的历史,了解湘大恢复办学以来40年的奋斗历程。具体来说:
一是要感悟学校发展中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时代精神。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尊重和研究湘大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既要展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也要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我们要从张张旧照片中、各种轶事回忆中,从“劳动建校”“住农舍、点油灯”中体验湘大初创者的艰辛,感悟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现在,我们当然不须要住农舍,不再点油灯,而是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永不褪色,要永远传承下去。就在2000年前后,针对没有进入“211工程”的现实,我们喊出了“自带干粮去长征”的口号。今天,我们应当继续保持这种宝贵的精神和高昂的气势。
二是要历史地看待湘大的发展与问题。我们看向未来,却总是忘记过去,而忘记过去就预示着我们很有可能重复过去的错误。我们是要面向未来,也要从历史出发。我们今天讨论湘大的改革、湘大的发展、湘大的未来,不能摆脱历史。湘潭大学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办学历史息息相关,与40年实际办学中理念的形成、变化息息相关。到湘大后,我进行了一些调研,也多次到院系检查,特别是去年的发展规划调研,看到了大家的工作状态,听到了大家的想法要求,这些想法、建议、要求,后来也集中提交校党委会进行了通报和讨论。对学校,可以批评,可以发牢骚,但不能鄙视;可以希望,可以提要求,但不应调侃。在这里我要多讲几句,我们讨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各种具体事务时,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时空,不能离开学校的特定背景,不要总是开口闭口某某大学怎么样的,我们也应该怎么样。我自己也时常如此,但是越深入接触学校,就越感觉到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需要转变。我们办学的视野要广阔,就要学,而且要向先进高校学,而不能局限于自己习惯的那所学校。办学的路子要创新,也要学,而且要边学边改,边实践边创新,而不能生搬硬套。办学的特色要彰显,更要学,而且要在学习中弥补短板,但不能放弃长处,要把长处加长,特色更特,优势更强。
讲到办学特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每次与师生讨论学校发展时,总是绕不开办学特色,而且我们湘大人也特别关注学校特色,尤其是当我们的全国重点大学的牌子不再那么响亮,我们的学科综合优势不再那么独树一帜后,湘大人对于办学特色似乎愈加迷恋。我也思考过湘大的特色,也曾试图用一些术语来表述湘大的特色,但随着对学校了解的深入,随着对办学实践活动特性理解的深化,我越来越感受到对于我们这个建校快60周年、复校已经超过40年的大学来说,要另起炉灶搞一个湘大特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脱离学校办学实践来提一个办学特色的口号,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我认为大家不必纠结于什么是特色,更不要期望特色确定后再谋发展。特色的本质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特色;特色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特色是发展中的特色,有了发展,并且有了大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就有了特色;停止不前,就不可能形成特色。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形下,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不可能取胜的,又怎么谈得上特色?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现有的特色,不必纠结于未来要去做的特色。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地去做、去竞争、去发展,这些想的“方”、设的“法”就是特色。特色不在我们口头上、文本上,而是在我们的行动中、实践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特色不在学校,而在院系,不靠别人,就靠你们、靠我们。
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湘大的发展历史。无论大学是否需要一种“理念”,事实上它都会被赋予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理念。对于大学来说,又必须找到一种理念,一种要为之奋斗的理想。这种理念一旦形成,就成为大学的基因,决定一所大学随后的发展。但是这种基因码,并不容易识别出来。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有一个粗浅的看法,那就是湘大在恢复办学之初赢得的那种强有力的政治优势,并没有真正地、及时地转化为学术底蕴,至少转化不到位、不彻底,真正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氛围还没有全面地建立起来,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缺乏一种清晰的学术传承。我们常说消费经济学、流变学创立于湘潭大学、走向全国,但是我们现在很难说在这些湘大首创的学科领域仍然处于国内、世界领先地位,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成果。学术方向的调整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些传统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领域,调整学术方向应当同时考虑到学术传承。今年学校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湘潭大学学者文库》,要我写序,我从三个方面写了出版文库的目的和意义:一是为纪念湘潭大学复校40周年;二是为感恩湘潭大学办学历程中无数作出贡献的湘大学人;三是为昌兴湘潭大学的学术发展。希望通过文库的形式,促进学术传承和彰扬传统优势。老子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湘潭大学政治优势的文化基因与追求学术的文化基因应当相得益彰。
二、相信湘大,抓住机遇
这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的“继续前进”,得出的一个感悟。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格局的调整,为湘潭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从2014年起就一直在讲要抓住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也做了一些工作。问题是我们的工作是否取得了成效?我们是否已经抓住机遇?我们是否在抓机遇的过程中错过真正的机遇?
我们一直在讲抓机遇,到底如何抓机遇?我想至少应当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前瞻性,也就是要有预研,要有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要有工作的提前量。这一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更加重要,因为笨鸟先飞早入林。二是要有重点,面对各种机遇,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重点和突破口。湘潭大学短时间内不可能建成一批一流学科,但只要选准发展的重点,实现一个、两个突破完全是有可能的,这也是大家已经取得的一个共识。三是要有一个好的抓手,没有抓手,没有行动方案,“胡子眉毛一把抓”是干不成大事的,最后可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四是要有胆略,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胆略是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的。五是要有新办法,新机遇总是与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新办法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就谈不上抓住机遇。“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即便取得一时的成功,也最多是昙花一现,无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我到湘大任职已经三年多了,有一个强烈的意识——湘大必须改革,必须进行彻底的、实质的变革。我们说不要折腾,并不是说就不能进行大的改革,有些方面不改已经不行了,不大改就见不到成效。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觉。一次机遇就是一次挑战,抓住一次机遇就是完成一场变革。要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一机遇,我们必须先进行内部的变革。学校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学术组织变革,就很难抓住这一机遇。不说水平达不达得到,不改革的话,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就根本不是“双一流”建设所倡导的,又怎么可能进入“双一流”呢?所以说:
一是要有规划。学校“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基本成型,院系的发展规划要加快进一步修改完善。院系的发展规划要解决好几个问题:定位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任务更加明确。院系要服从学校大局,但不能盲目地套着学校的框架,这有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学校出台的总体规划、规章制度要尽可能兼顾到方方面面,但院系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细则。学校发展要有所取舍,院系更应有所取舍。但是从我们目前的实际来看,我们可能没有取舍,或者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许多院系领导到我这里,到其他校领导那里,到相关职能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如果把这些要求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并非要把我们的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更多的可能是开辟新的战场,是要求补齐短板。我们是要补齐短板,短板决定整体水平,问题是这里的短板本身存在的价值。如果是一个大学、院系或者学科专业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就必须补齐,补齐了,整体水平就提升了。但是,我们有的短板与我们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可能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密切的、必要的联系,就是一块天外飞石,不能添彩,倒是可能添堵添乱。资源配置要兼顾公平与效益,这个公平是从基本层面来讲的,并不鼓励铺摊子。
二是要有抓手。抓住机遇,一定要有一个抓手,一定要付诸行动。云清校长在昨天的报告中已经讲到,“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学科。我们一直讲学科建设是龙头,问题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是否抓住了龙头,是否拧住了龙头。在这里,我想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学科?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了。我这里讲的学科,是一个双形态的学科: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来讲,它是一个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分类的概念,比如理学、文学、工学;从形而下的意义上来讲,它是一种组织形态。对于我们的学科是不是在组织形态层面成型了?我们往往很少去深入思考。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大家最近都看过欧洲杯,想不到葡萄牙最后能夺冠,虽然有C罗这样的超级球星,但在小组赛阶段三战皆平只得三分,以排名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三名之一出线;进入淘汰赛阶段以后,一直到半决赛之前都没有在90分钟内解决战斗,在半决赛的时候2:0战胜了威尔士,最后在决赛中第108分钟攻入制胜一球,又战胜了法国队。这就是足球的魅力。虽然有超级巨星,但赢得比赛的胜利最终还是要靠团队,欧洲杯决赛C罗因伤下场之后,最后进球的就是他的队友埃德。所以,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足球、篮球都是一种运动的分类,但是不是只要玩足球、打篮球,就称得上是一支球队呢?每一支足球队,最终是要去比赛的,是要去进球的,前锋、中场、后卫队员各自都有明确的分工,守门员就应该站在球门前。篮球队也是如此,光后卫球员都还有控球后卫、进攻后卫的角色分工。所以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讲,在学科这个组织形式上面,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实践中很少关注学科的组织形态化。有学者曾经提出了成熟学科的八个标准:第一,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第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第三,可持续的知识产出;第四,稳定的资源获取;第五,明晰的组织结构和分工;第六,规范的学科制度;第七,良好的学科文化;第八,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对照这八条标准,我们现有的学科哪些基本上符合了呢?从我们省级重点学科验收的最终结果来看,从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的前期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科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见物不见人”,学科建设的重点,理工科落在仪器设备上,人文社会科学落在图书资料上,而较少真正关注“人”的投入,很少用学科建设经费去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把学科建设经费搞成了科研设备费、图书资料费。从表面上看,这导致学科建设经费用不掉,闲置在账上;从深层次看,这种建设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到学科要素的结构,影响到学科要素的品质和效益,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再好的学科平台也产生不了大的价值。所以,院系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有“人”的意识,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要敢于把学科建设经费用在人的身上,用在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身上。这就是投资,学科负责人和院系负责人要做“投资家”,而不要守着一点点学科建设经费过日子。只要选准了人,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无组织化”和“临时拼凑”。绝大部分教师对于专业有直观的感受,专业是有具体载体的,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单位;但对于学科,似乎只知道自己从事那个学科,感觉不到相应的学科组织、学科载体,好像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所以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科建设有着非常明显的“临时拼凑”现象,这在过去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模式下和粗放管理中,常常屡建奇功。但是,许多一线老师对学科建设经费用不到、申报验收时又成为梯队成员贡献成果的做法,非常有意见,这种做法有悖共享发展的理念。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于各种研究平台和研究基地的管理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强调要围绕国家战略,突出问题导向,实行签约资助,建立以协议制为基础的动态调控机制,明确研究平台和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强化目标管理。管理方式的一个改进就是研究基地要编制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以产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目标,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并围绕此方向总体设计3-5个基地重大项目。总体规划评审通过后,经费资助和验收评审都与总体规划挂钩。这样一来,以后就不可能再搞临时拼凑了。学科建设的重点必须从实际建设做起,从具体规划抓起。关于学科建设,学科的竞争力是基础,科研的竞争力是关键,师资的竞争力是保障,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三者要匹配,教师的学术发展、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与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相互支持、保持一致;要聚焦,聚焦到学校的特色、优势上,进而转化、提升为学校的实力;要回归,回归到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
三是要敢创新。也就是大家讲的“出奇招”。创新是发展的核心本质,创新是发展的关键特征。要通过创新来驱动学校发展,解决瓶颈问题,常规的方法已经难以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必须创新,大创新靠魄力,小创新靠巧力。在座的同志们是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管理骨干,是“关键少数”,在学术中、工作中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善于创新,发挥巧劲。中国武术中一直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我们要朝着这个境界发展。这里的“拨”“巧劲”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脱、推诿。当然,要创新,要大胆,但不能冒进。当新的机会、新的事物出现时,我们有些人似乎总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而不去分析这些变革的冲击力,以至于陷入新的混乱,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底蕴破坏殆尽。
四是要做分析。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高校到处都有数据,而且有可利用的分析工具和报告软件,但很遗憾,我们利用这些数据来研究我们自己的学校还远远不够,没有系统地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支撑信息。数据,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用企业术语来讲是运营问题。从未来高等学校发展来看,其决策模型正在发生变化,这就对收集、分析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数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智慧校园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能够方便地利用智慧校园采集和传递可以有效地支撑学校决策的相关数据。这次提交大家讨论的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许多改革设想,我觉得有一个工作必须抓起来,那就是要建立起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数据系统。当然,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有做得很不错的地方,比如对ESI前1%学科的分析。又比如,要建立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系统,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收益,科学地评价人才培养改革的成败好坏,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现在的许多决策是基于模糊的认识,基于主观的看法,根本原因可能就是缺乏大数据的支撑。
三、提升湘大,振奋精神
关于这一点,我要讲的核心意思是“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10次提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历史性的“赶考”当中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立党之本,不要离开我们的方向;在历史性的“赶考”当中继续前进,就是不要陶醉在我们已有的功劳簿上面,而是要创造新的成绩,向人民、向历史交出更合格、更好的令人满意的答卷。具体到湘大发展,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毛主席“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嘱托,就是要担当起“三种责任”:“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政治责任;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本职责任;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展的当然责任。具体来说:
一是结合省委巡视工作,整装出发。6月20日,我在省委巡视第八组专项巡视湘潭大学工作动员会上表态发言时,讲了三层意思,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巡视重要意义;严肃对待,全力配合,自觉诚恳接受巡视监督;把握契机,统筹兼顾,以巡视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省委巡视组对湘大的巡视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在这段时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省委巡视组对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把脉”,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综合会诊”,对全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组织意识的“政治体检”。我们要借省委巡视的契机,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把脉、会诊和体验;要立改立行,把巡视发现问题的过程办成我们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过程。
二是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教职员工战斗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龙头任务,也是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领导的有力抓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安排表,7月11日至13日集中学习了三天,并进行了考试。后面的学习阶段和几个环节要继续抓好,抓出成效。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基础在学,关键是做。学要真学、真信,做要真做、实做。要做到“真信、实做”,就要“真实”,不能“表面”;就要“如实”,不能“假空”;就要“诚实”,不能“虚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结合学校的工作,特别是要把“两学一做”与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要通过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队伍的战斗力,使全体湘大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推进综合改革,创造学校发展新气象。学校综合改革工作自2014年启动以来,综合改革方案要点讨论稿提交了2015年暑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讨论,综合改革方案框架提交了2015年学校第五次党代会讨论,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和6个专题方案分别以审议稿和讨论稿的形式提交今年1月份召开的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讨论,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已获审议通过。今年,又将综合改革方案的起草及其实施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督查的内容之一,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每两周召开一次专门会议,集中对6个专题方案逐个进行讨论。关于综合改革,我们一直在强调要综合,这里的综合包括改革内容的综合性,改革理念的系统性,还应当包括看待这些改革举措时也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发展地看。有一个观念一定要树立,那就是对于综合改革,必须综合地看,要将各个改革子方案综合起来看,不能只看到对眼前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的损失,而看不到对长远利益或者集体利益的增加;更不能因为利好就去支持某些改革,因为不利自己就去反对某些改革。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而从学校层面来说,每个具体的改革举措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我们必须做到,每个人都能从综合改革中获利,成为综合改革的受益者。当然,不再可能是见者有份,不再是坐享其成,而是要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
最后,我想再次提一下我反复讲过的“三个自信”,我们一定要坚持湘大自信,湘大人自信,湘大精神自信。要自信,相信我们的潜力、实力和能力;要互信,相信我们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建设。
谢谢大家!
(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