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以专业深耕护航中非合作,探索法治人才培养新方向——湘大学子律所访谈(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8浏览次数:

外国语学院(通讯员 罗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迈入第二个十年,中非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加速走向非洲市场,对专业化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2025年3月27日,bwin中文官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湖南省涉非洲法治人才培养资源的调研与分析”项目团队(团队成员:罗璇、欧阳晓奇、周嘉欣)来到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展开项目调研活动,并与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涉外专委副主任张晓芬律师交流座谈。

深耕非洲:法律服务从“单一支持”到“全链条布局”

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创立于1993年,是中国司法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律所之一。律所总部位于湘江之畔的楷林国际,拥有超10000平方米的自购办公场地,占据湖南金融中心核心位置。在中非合作领域,天地人律师事务所成绩斐然,自2018年起便深度参与湖南省打造对非经贸合作示范高地以及自贸区申报创建工作。2021年,律所在湖南自贸区雨花片区开设自贸分所,为超百家湖南涉外(含涉非)合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专项服务支持等综合法律服务,获得高度认可。此外,律所还与非洲多国知名律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业务涵盖中非国际贸易、跨境投资、对非国际工程等领域,推动中非法律服务深入合作迈入新阶段。

人才需求:从“技能本位”到“问题解决导向”

在访谈中,天地人律师团队多次强调,涉非法律业务的核心挑战在于“解决问题”,而非单纯提供法律文本。随着中小企业成为出海主力,客户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企业更关注如何快速开拓市场、落地项目,而非仅聚焦合规审查。一名优秀的涉非法律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英语能力是基础门槛,但实际业务中更看重沟通效能,“涉外业务的本质是搭建桥梁,帮助客户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达成共识”。

面对AI技术对法律行业的冲击,团队直言“基础法律研究工作的价值正在弱化”,低年级律师若仅擅长文书撰写或法规检索,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AI可以快速解析非洲国家的法律条文,但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解决方案,仍需依靠人的经验与判断。”团队建议,法律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实践场景的模拟,例如设计企业出海案例,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市场调研、风险评估与落地规划,从而培养综合能力。

现实困境:人才缺口与培养模式脱节

尽管涉非法治人才缺口高达几十万,但当前高校培养模式与实务需求存在明显断层。张律指出,许多法学生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需要的是能扎根非洲、协助开拓市场的‘落地型人才’,而非仅擅长撰写法律意见书的毕业生。”团队以自身招聘经验为例解释道,律所更青睐具有主动性和实践经历的候选人,“例如曾在海外参与项目、熟悉某一国家市场环境的学生,往往能更快适应业务需求。”

针对涉非人才需求问题,张律提到“高校课程若仅聚焦法律条文分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应开设更多场景化课程,例如模拟企业出海全流程,让学生直面文化冲突、外汇管制等现实问题。”现天地人律师事务所与湘潭大学展开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尝试通过真实案卷教学、非洲法律数据库共建等多维路径来助力实现涉非法治人才理论与实务衔接。

破局方向:实践沉淀与技术赋能

对于未来人才培养路径,天地人律师事务所提出明确建议:“走出去”与“沉下去”是关键。团队鼓励学生主动寻求海外实践机会,尤其是赴非洲参与项目落地。“在非洲沉淀3到5年,深入了解当地市场规则与人脉网络,这类经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同时,团队强调“法律+行业”复合背景的重要性,熟悉某一领域(如制造业、电商)的律师,更能精准对接客户需求”。

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化,既为法律服务业开辟了新蓝海,也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的实践表明,唯有打破传统范式,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培育出“懂法律、通市场、能扎根”的国际化人才。此次调研为湖南涉非洲法治人才培养资源的调研与分析大创项目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洞察,通过梳理律所在涉非法律服务与人才培养中的经验与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市场需求与培养方向。未来,项目组将继续深化调研,探索高校、律所与企业的协同机制创新,为湖南地区涉非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推进注入专业力量。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