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国:湘大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9浏览次数: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访81级英语系校友、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关心国

640.webp.jpg

(2012年关心国带队指挥伦敦奥运会报道)

七月的北京有点儿燥热。晚上7点,华灯初上,汽笛声声,晚高峰还未过去。恰逢新华社年中工作座谈会举行期间,我有幸约到了湘潭大学81级英语系校友、现任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的关心国。

我们见面的地点选在了莲花桥附近的一个茶艺馆,清新、雅致。在一个小包间落座后,我觉得这里的氛围和关心国“翩翩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很契合,一缕香茗中和儒雅的前辈畅谈人生与梦想,是一大乐事。

1962年,出生于湖南澧县的关心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娃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去毛主席的家乡韶山看看。1981年,他如愿考上了湘潭大学外语系,开始了4年的湘大求学时光。时间荏苒,一晃28年过去,昔日湘大少年早已独当一面,妙笔生花书写文章,新闻通讯铸就梦想,在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肩负要职、承担重任。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成为优秀的新闻人

1985年,原本打算毕业留校的关心国,服从学校分配到了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就职,先后从事新闻翻译、编辑、驻外记者工作。英语专业毕业的关心国对新闻理论并不了解,到新华社以后最先开始做的是外电外报外刊编译工作,把外媒海量的信息加以筛选后进行文字转换,然后提供给参编部的刊物发表。“在国家通讯社使命感更强,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前途会怎么样,当时只想着脚踏实地的好好做事儿”,最初简单的愿景也成为了关心国整个职业生涯的写照。

1985年——2013年,他先后任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参考消息》副总编辑、新华总编室副主任。妙笔生文章,铁肩担道义。如今,早已经数不清写过多少中英文稿件,碰到多少突发事件,做过多少重大战役性报道。28个春秋,关心国以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和坚持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因为务实的工作态度、显著的工作业绩,关心国获得了中央新闻宣传部门授予的多项荣誉。如入选2011年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当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三届领军人才,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到2001年,关心国作为记者常驻科威特三年多。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打响,已经是不惑之年的关心国因为在科威特的工作经历再次被派往前线做战地报道。而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关心国采写的《海湾战争实录》长篇连载被《参考消息》刊发,并被评为新华社好稿。“在北京的时候还有点恐惧战争,会思考战场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是在曼谷转机的时候,科威特航空公司要求我购买战争保险,那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战争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意识到和谐安定的环境对一个国家及其百姓何等重要。当我们一行记者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时,那里的妇女和儿童赤足追跑在我们车后,争抢有人从车窗投给他们的食物和水。战争让这个国家千疮百孔,尤其是孩子们。”说到孩子,关心国的语调明显重了些。

在担任参编部副主任期间,关心国分管的是内部报道,他经常需要牵头做一些国别情况调研报告,主要供领导人出访前参阅。多年来,他参与和指导撰写了100多份此类参阅材料,获得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肯定。

2009年后,关心国被调到新华社总编室任副主任,参与协调、组织全社新闻信息报道。“这个工作其实很有意思,比如我今天值班,早上上班需要浏览一下过去一天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同时掌握一些预知的新闻线索,比如领导人的活动,还有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信息,对其进行思考和消化。上午10点半,主持召开有总社和国内31个分社的值班负责人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对文字、图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提出报道要求。如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还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进行紧急调配。”

近年来,在组织协调伦敦奥运会、博鳌亚洲论坛、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战役性报道过程中,关心国积极探索创新报道形式和内容,在运用新媒体报道和强化英文对外报道中做了突破性尝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部分报道受到相关国际组织和媒体受众的好评,为增强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遗余力。

28年新闻人的道路,既充满挑战,又收获喜悦,越走越稳健,越走越通透。

640.webp (1).jpg

(北京会见埃塞俄比亚新闻部长)

重任在肩: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13年6月,关心国再一次担负重任,出任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完全开始了以国际表达方式传播中国声音。“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他在新闻战线上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此次赴美工作也是他留学美国20年后重返美国。

“到了新的岗位之后,担子不仅没有比以前轻松,压力反而更大。中国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仍然属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现今的影响力已非昔日能比。西方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和误读,在新的复杂形势下,新华社在国际报道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关心国说,国际报道是通讯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华社对外传播的重要方面。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向世界报道中国、向中国和世界报道世界,其基本技巧是“中国视角、国际表达”,即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而在报道世界时要注意体现中国视角,其根目的是在有关中国和世界重大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他提到了新闻信息集成这个概念,所谓新闻信息集成就是为用户受众提供集成化的新闻和信息服务。聊起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公司客机在旧金山失事的话题,他说“我们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首先要特别关注中国乘客的安危,传递中国政府的关怀,要站在受众角度把该做的做足。”面对这起涉及中国公民、尤其是中国中学生的空难,新华社驻旧金山记者赶往事故现场,了解一手有效信息,第一时间报道中国乘客的伤亡情况。此外,新华社还报道了美国政府方面的反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中国遇难者的哀悼、韩亚航空总裁的致歉、以及在网上引起热议的韩国主持人“幸好遇难的是中国人”等争议性言论。灾难面前,新华社通过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的新闻发布体系,给国内外受众传递了信息、展示了负责任的通讯社形象。而此时,关心国刚刚担任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1个月。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华社加快由传统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把中国的声音准确地传播出去,成为新华社不断推进战略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640.webp (2).jpg

(采访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

敬致青春:湘大之风,山高水长

回忆起当初的学校生活,关心国总结为:简单而充实。没有太多的浮华和喧嚣,多了宁静和淡定,湘大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81级外语系英语专业一共有9个男生,大家住在南苑宿舍,平时学习你追我赶,关系融洽。“那个时候大家对知识的渴望是很强烈的,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平时在寝室也会和同学一起讨论哪本书好看,学习氛围特别浓。”关心国回忆,当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业余生活也很简单,“偶然会有人组织一场交谊舞,各系的同学也来凑凑热闹”。

就在此次会面快要进入尾声的时候,关心国给笔者看了他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那是79级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校友、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和他的夫人今年在湘潭大学三道拱门前的合影,而25年前两人也拍了一张同样的照片。曾经青春少年、如今儿女已成年,在怀旧的情绪中,两张照片很容易让这一代人唏嘘时间流逝。然时光流逝,而我心安。一代人的奋进与拼搏,从容与收获,在路上雕刻。

2008年母校50周年校庆,关心国作为杰出校友回校庆祝,并受到《湘潭大学报》的邀请,在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如何做好国际参考报道”的专题讲座。当天关心国讲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踊跃提问。笔者当时读大二,切身感受到了关心国作为资深媒体人在做好参考报道时的责任和专业。

对于湘大后辈们面临的求职就业现状,关心国也从新闻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2013年中国毕业生达了699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过来人,有什么建议和忠告给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湘大新人?这是笔者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关心国的答案朴实而中肯。毕业生在面临抉择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想要成为一个好的媒体人,要铭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真理。关心国举例说,新华社当年很多老同志只有初、高中学历,但是经过自己在新闻战线上的不懈努力,也写出了很多经典的优秀作品。新闻重在实践,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熟练掌握了新闻学理论,出校进入社会后参与实践的时候才会更快地上手。

就在专访后的第二天上午,关心国就马不停蹄飞赴纽约,主持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的工作。本期《湘大校友》专访的时间是他此次回国特意“挤”出来的,只为共怀湘大情谊。

大道相通,一通百通,成长需要专注与坚持,需要勇气和信心,需要情怀和诚意。

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校训是湘大人最好的共勉格言。

“要怀揣梦想,但要脚踏实地,还要幸福生活。”关心国说看问题要客观,积极地面对困难和问题,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每一个个体获得幸福,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作者信息

高玉伟,我校2007级新闻学专业校友,现为点普国际营销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客户经理。

学院动态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