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
湘潭大学党委书记 黄云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论断不但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这个新的要求,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新的理解,外延有新的拓展,方式有新的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之维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各种各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在知识体系内涵和学科内容内涵上进行新的探索。
一方面,调整完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内容需要更新和丰富。当前思政教育侧重基础观念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时政教育相对薄弱的局面应当改善。可以把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这些课程能够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依托,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也可在无形中发挥强化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功能。同时,思政教育与社会时政密切相关,不应仅仅把时政教育作为开拓视野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而应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加以强化,从而内化为一种能力。
另一方面,丰富创新思政教育学科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学科本源思考,在传统政治性、思想性和道德性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涵,注入时代内容,彰显时代特色。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和丰富,在思政教育学科内涵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外延之维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一个概念表述的外延由它所适用的事物构成。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的外延,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
从时间维度把握思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校思政教育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现象,而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与学生在大学入学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后的社会建设实践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价值教育链条。为此,对于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而言,既要充分发挥之前各阶段思政教育成效,又要面向未来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教育阶段贯穿起来,才能形成长效教育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从空间维度构建思政教育活动的全场域。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全场域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教育场域的综合协调作用,让课堂内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人文氛围产生综合效应。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丰富思政教材与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各个领域、各个单位要持续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类互联网平台注重网络道德,创新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励志育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之维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和青年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现实情况,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转换教育话语体系,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营造双向交流的良好氛围,才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理想效果。必须加强改革创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才能解决好当前思政教育“引起关注难、凝聚共识难、疏导情绪难、传播正能量难”等问题。
一要实现“知与行相通”。《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则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王阳明有“知行合一”之说。必须做到知行协调,不能让二者脱节或割裂。高校思政教育并非单纯的认知转化和知能转化,而是需要经过从认知转化到知能转化再到知行转化的多项转化过程。因此,必须打通知行之间的联系。知行相通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知”应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如果不“知”而“行”,就会使“行”失去方向;但是只“知”不“行”,“知”也会失去意义。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认知—实践—养成—巩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实现“师与生相通”。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知识信息互动过程,实现“师与生相通”的关键在于教师。传道者自己首先明道信道,是确保学生入脑入心的重要前提。教师自己修身立德,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只有教师吃准、吃透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及时、有效为学生释疑解惑,使思政教育内容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心中,才能解决“到课率高、抬头率低”“教师不专注、学生不来神”的问题,让学生愿意上、听得进、施于行;只有不断改善思政教育“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够时尚的情况,才能全面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和亲和力。
三要实现“有形与无形相通”。有形载体是指校园、图书馆、教学楼、教师队伍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资源,无形载体则包括高校的办学声誉、办学传承、校园文化氛围等,具有无形、隐含、潜在等特点。实现“有形与无形相通”,就是让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发挥其综合效应。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利用好有形载体,也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等无形载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地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旅游进校园、弘扬长征精神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党史国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共建实践平台;结合时代主题,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青年道德实践。既发挥大学校园“泡菜坛子”无形文化的浸染熏陶作用,亦发挥基础设施有形载体的规范引导作用。
(来源:湖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