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湖南省“海外名师”系列报告之二十五:“艺术与(不)欢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29浏览次数:

2017年9月28日晚上,湖南省“海外名师”卡萝尔•塔龙-于贡教授开讲湘潭大学韶风·名家论坛,在逸夫楼第一报告厅带来了题为“艺术与(不)欢愉”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湘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黎青教授主持。

首先,卡萝尔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张青铜器的照片。她提出这个青铜器精巧的造型以及外部的花纹,都具备了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品所反映的价值,就是凸显它的美丽。而研究美丽的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藉此创造快乐。

那么,艺术是否总是令人快乐呢?卡萝尔教授向我们抛出了这个问题,然后又从四个层次,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层次是艺术作品的内容所引发的快乐与不快乐。卡萝尔教授用一幅以生活贫困的小男孩为主题的画作为例。从这幅画的内容出发,我们会为小男孩感到悲伤,而我们又会因为这种触动而感到快乐。这就正好应对了一个悖论——悲伤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引发快乐。关于这个悖论,于贡教授给了我们两种解释。其一、有哲学家说过,诗人和画家擅长借助令人悲伤的事件去实现对不快乐的模仿,他们本身会去抵制这种不快乐,而这一充满神秘诱惑的行为,又会让人感到快乐。也就是说,制造悲伤也会让人获得快乐。

其二、艺术并不会牵扯到实际生活。我们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消极的情感,不会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具体行动上,也就是说,艺术内容的情感引发具有特殊性。

第二层次是审美体验中的快乐与不快乐是并存的。卡萝尔教授讲到20世纪初的著名画家康定斯基在昏暗的光线下看到了自己的一幅画作。他不能分辨这是哪一幅画但从这幅画中获得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这幅画本身纯粹的线条、形状以及颜色。把艺术作品的内容抽离,从纯粹的形状、颜色以及线条中去感受纯粹的美,由此产生一种纯粹的快乐。单纯地从色调上看,灰色让人失望,蓝色激发人的共鸣,这便解释了为什么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快乐会与不快乐并存。

第三层次是在技巧层面去感受快乐与不快乐。卡萝尔教授引用了一句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话:画作中不存在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主题。为了更好地向我们解释这句话,卡萝尔教授提到了一位法国画家画过的一条被开膛破肚的鱼。毫无疑问,这个主题是让人不快乐的,但这位画家却用完美的画技弥补了主题本身的缺陷。就此,卡萝尔教授总结道:画家的完美演绎,会使人忽视主题原本所具有的消极性质,在让人感到一定的不快乐时,又会让人产生对画家的钦佩之情,从而让人感到快乐。同样的,如果一个完美的主题通过一个不完美的技艺来呈现,那只会让人感到不快乐。

第四层次是从个人体验中获得快乐或不快乐。

“我在画廊中看到的作品的主题是我喜欢的,这会让我感到快乐,而当这些作品的展现手法都是枯燥乏味时,我会感到躁郁。”

“当我在博物馆欣赏伟大的作品时,即使它的的主题会让我觉得不快乐,我也会倍受鼓舞。”

“我读一本小说,它的晦涩难懂会让我心烦意乱,但我会因为它的内容充实而感到满足。”

“我会因为走遍各地的艺术馆而心生愉悦,但如果里面作品单一,我会为此感到浪费时间。”

卡萝尔教授用简单的四句话阐述了个人体验与艺术的快乐以及不快乐之间的复杂性。她说道:一个作品的内容可能会令人反感,但由它引起的反思又会让我们有所成长。艺术体验绝对不简单,她希望我们在看一部电影、一幅画、或者一场戏剧时,也能收获相应的情感。

在讲座的最后,卡萝尔教授谦虚地表示:她不能承认自己已经完成了相关方面的探索,她只是向我们呈现了艺术与快乐以及不快乐之间的复杂性。卡萝尔教授用这种辩证的方式,让我们深层次地理解了艺术作品中的快乐与不快乐从何而来。除此之外,卡萝尔教授在讲座中援引的诸多名人事例及展示的多张艺术品图片也让这场讲座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获益匪浅。

微信图片_20170928230112.jpg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通知公告